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其对应届毕业生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那么,疫情对文化产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究竟有何影响?当前文化产业应届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有哪些?为了助力文化产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各方应该如何发力?小编根据前期投放的调查问卷,形成了《疫情影响下文化产业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报告》,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文产应届毕业生:他们是谁,他们在哪,他们怎么样?
从2004年第一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立以来,到2020年已经走过了十六年的历程。与去年相比,疫情对今年的文产就业带来了很多新的影响。为深入了解2020年文化产业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我们对全国各个地区、各大高校的文产毕业生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
从调查的地域分布来看,此次调查涵盖了国内外各个省份文化产业及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其中,山东与河南所占比例略高,与高考大省的身份相符,其余各省比例较为均衡。
从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来看,男生仅占21.33%,女生占78.67%,文化产业专业延续了“女多男少”的传统,男女比例失调严重。
从学历层次来看,大学本科毕业占绝大多数,达到84.9%,硕士研究生占12.5%,博士和大专比例较少,分别为1.04%和1.56%。
从毕业去向来看,截止5月30日,升学(境内&境外)和就业平分秋色,分别占46.88%和48.44%,而自主创业较少,仅有2.08%,在其他的选项中,有人选择了给自己留一个“间隔年”,探索自己的爱好,为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准备。
文产应届毕业生:疫情影响下的就业状况
1.就业情况概述
从就业环境来看,首先,2020年就业压力巨大。经济GDP增速下行、高校应届毕业生达新高、企业的生存艰难都造成了就业压力。其次,我国文化企业受疫情影响营业收入下降,吸收人才及毕业生的能力也有所减弱。据对全国5.9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一季度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88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13.9%。
从就业状况来看,根据问卷调查,今年的文化产业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生了较大波动。与去年相比,升学的比例有所增加,毕业生寻找工作更加积极。截止5月30日,在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毕业生中,有16.13%的同学已经找到心仪工作,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在积极寻找工作,没有人暂时不打算工作。
2.疫情对文产毕业生的影响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在80.64%的人认为疫情对他们的就业状况产生了影响。
第一,毕业生身份的选择。“2020届毕业生保留两年应届生身份”的规定为应届生的来年求职提供了更多可能。在我们的调查中,有将近70%的应届生选择保留“应届毕业生”的身份。
第二,就业观念的转变。原本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具有多样性,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同样受到大家欢迎。
疫情之下,人们对待遇稳定的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国企的青睐远高于民营和外资,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有53.33%的人认为先随便找份工作养活自己最重要。
第三,就业地点的选择。每个年轻人都有一个漂泊奋斗的梦想,人们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凭着激情和热血,更看重薪酬待遇、发展机会和工作城市。经济不够发达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无法在工作岗位上形成适配和吸引力。一线城市坚实的经济基础与厚重的文化底蕴给文化产业的就业岗位带来更高的薪资与更大的发展机会。新一线城市在大城市功能疏解的机遇下,挖掘文化资源、塑造城市品牌必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就业机会与发展潜力巨大。因此,疫情之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毕业生更加青睐新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
疫情之下,影响毕业生就业地点的其他因素也愈发重要。房租房贷压力、减薪裁员压力、疾病健康的压力等一时之间逼退了不少猛士,“团圆”“平安”的观念再次深入人心,“离家近的城市”成为就业时的首选,二三线城市的就业率不降反增,很多人愿意回到家乡。虽然不能“钱多事少离家近”,但“事少离家近”已经实属不易。更何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斜杠青年”的涌现,“不坐班”和“身兼多职”完全可以在家实现。
第四,首份工作的期望薪资。伴随着就业观念的改变,人们对第一份工作的期望薪资也发生了变化,去年的统计中,人们的期望薪资集中在3001-8000之间,其中5001-8000之间的更多,而今年,有54.84%的人愿意接受3001-5000之间的薪资。疫情之下,人们愿意“节流”。
第五,就业心理发生变化。大部分人感到有点焦虑,偶尔急躁,担心自己找不到心仪的工作,甚至有16.13%的人非常急躁,同时产生了想要逃避的心理。仅有1.08%的人非常乐观自信。这说明就业的心理咨询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介入非常必要。
第六,就业途径与渠道转向线上。在过去,校园招聘经过学校的同意后,企业或单位在学校进行现场宣讲与招聘,HR与学生可以面对面进行交流,而受到疫情影响,校园招聘只能转战线上,由学校作为第三方进行对接,“屏幕障碍”“虚假信息多”与“反馈慢”等问题对毕业生求职产生了很大影响。
文产应届生: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1.政策“牵线搭桥”,但流出渠道仍然过窄
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发布《关于应对新冠肺炎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各省市也积极调整优化就业政策,多部门联合共同启动“23456网上校园招聘服务”,对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重点组织开展升学扩招吸纳、国企吸纳、充实基层、扩大参军入伍等等专项活动。
事实上,国企、事业单位吸纳和高校扩招是促进就业可行之策。2020年,国企扩招幅度为五年来最大,国家电网、国有银行、铁路局和烟草公司等率先进行。而公务员也计划针对应届生提供更多“铁饭碗”,公务员考试“大户”山东省率先扣响了今年联考的发令枪,招录公告中,计划招录7360人,相比2019年招录的3047人,扩招了141.54%。内蒙古本次计划招录公务员共计7270人,较上年度的1471人,本次招录扩招幅度接近400%。与此同时,教育部已经安排硕士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18.9万、普通专升本扩招32.2万。目前,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在第二学士学位进行扩招的相关事宜。
但在多项政策的推动下,仍有80.64%的人认为疫情对他们的就业状况产生了影响。虽然有66.67%的人知道国家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但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一般般和帮助不大,仅有4.84%的人认为政策非常有用。
政策落地难与市场规模处于收缩状态、工作岗位减少息息相关,也与高校疏通、社会吸纳等各方关系密切,政策重在解决“牵线搭桥”的问题,拉抬用工需求、拓宽毕业生的流出渠道才是更有效的措施。因此,政府要在出台政策的同时,也应做到一般性政策与特殊性举措的统一,并引导各方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就业问题。
2.朝阳产业潜力大,但供需矛盾依旧突出
李克强总理曾多次提出“六稳六保”,在全国两会上也提出要“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可知解决民生、就业问题将是今年的重要方向。
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又创新高,达到874万人,而受疫情影响,就业市场的企业端释放的就业岗位有明显减少,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门槛,招聘与就业的矛盾突出。根据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发布的就业报告,一季度国内企业招聘职位数和招聘人数,同比降幅在27%左右。
而文化产业的毕业生也难以脱离文化产业的发展谈就业,虽然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但由于其专业对口少、细分产业较多、地域不平衡等多重因素制约,本专业对口就业的形势尚不乐观。
疫情之下,整个文化产业的市场都发生了变化,除新闻信息服务之外,其他行业均呈下降态势。其中,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变化最大,相比去年同期下降59.1%,纷纷倒闭的电影院、旅行社,不断裁员的头部企业与没能扛过“寒冬”的小微企业,对今年文化产业的就业造成了冲击。
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文化产业本就难就业,这下更难了。仅有2.15%的人认为,文化产业发展很好,就业也没有问题。
虽然国家对于文化带建设持续关注、对文旅发展予以政策倾斜、对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但疫情之下,如何提振动力、释放活力,切实发挥文化产业各门类与新业态的作用吸纳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值得我们思考。
3.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但就业能力与市场的匹配度较低
“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本就长期存在。随着近年来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所占比例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这固然与社会总体人才水平提高、高校培养机制、企业用人制度有一定关系,但与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观念、就业心理也密不可分。第一,提高就业能力成为就业的必然要求。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实践”与“理论”能力不相匹配,很多人虽然答卷分数颇高,但实践能力差,难以独立完成项目,缺少一技之长;第二,就业观念亟需转变,部分应届毕业生对就业创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就业选择缺少自己的主见,“好高骛远”、“害怕吃苦”的毕业生不在少数;第三,及时调整就业心理,对自己做好准确定位,根据企业用人需求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尽快完成从“学校人”向“职场人”身份的转变。
结语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一个家庭天大的事,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疫情之下,就业形势“雪上加霜”,但大家都在很努力地投简历、参加面试、接受培训、积极实习。希望每一位毕业生都能保持良好心态、不断与意向单位进行磨合,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技巧,最终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本文转载自《百度文创》
欢迎光临 教育改变生活 (http://bbs.goldoar.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