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了冲击。不过,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近日透露,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截至今年9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要好于去年。
同时,他也指出,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突破900万人,规模增长必然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就业情况好于预期
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不只有疫情影响,也有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吴爱华表示,今年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这些因素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长期的。
首先,疫情防控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不能面对面接触,尤其是在今年二三月份期间。同时,线上工作需要大量毕业生,很多网络企业想招聘却进不了校园,学生和企业都很着急。
其次,高等教育普及化效果在今年开始显现,毕业生规模接近874万人,比上年高出几十万人。
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必然伴随着行业动态调整,特别是部分去产能、去库存行业就业需求走弱。
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出台了很多措施,在升学扩招、基层岗位、毕业生参军入伍等相关领域采取了支持就业的十大行动。目前,2020届毕业生就业结果总体稳定、好于预期。
高等教育有力支撑经济发展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1.6%,在学总人数达到4002万人。这两个数字表明我国已经实现了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普及化阶段的跨越,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刘川生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但也要看到,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大学生数量大幅增长,就业形势就会发生变化。根据教育部预测,2021年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900万人,达到909万人,再下一届毕业生将超过1000万人。
对此,吴爱华认为,一方面要看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另一方面也要寻找新机会。
“总的来说,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每年GDP的增长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吴爱华说,在我国整体人口中,大学生比例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美国有3亿多人口,其中有1.4亿名大学生;我国14亿多人口中目前也只有1.7亿名大学生。再有10年左右的时间,随着1亿多名高校毕业生进入各行各业,我国14亿多总人口中就会有3亿多名大学生。如何配置这些人才资源,调整结构、提升质量,将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重点关注六大就业新空间
从当前形势看,灵活就业、自由职业比例在提升,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一些新领域创造了更多新的就业机会。
未来,大学生就业新空间在哪里?吴爱华参考国家整体布局,梳理了当前的六大就业新空间。
从政策新空间看,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空间。例如,线上服务、个体经济、共享经济等。
从产业新空间看,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水平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产业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据测算,整个大数据产业需要2000万人,而毕业生供给远远不够。
从企业新空间看,不同企业情况不一样。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一部分企业面临去库存、去产能,吸纳就业人数不多,但是也有相当多的领域人才需求非常迫切。比如,今年教育部和中关村、深圳产业园曾共同举行专场招聘,中关村提供了13万个岗位,深圳提供了14万个岗位,但最终投递简历数量却小于岗位数量。
从技能新空间看,目前很多技能领域人才非常缺乏。比如,物联网安装调试员、无人机驾驶员、电子竞技员等新技能人才紧缺,仅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现在就有500万人缺口。此外,家政等传统服务业领域也面临人才缺口。
从区域新空间看,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区域的人力资源供给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近几年,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就业,深圳在全世界征集高等教育优质资源。
从创业新空间看,目前国家鼓励“双创”,年轻人干事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十分有利。
吴爱华提醒,对大学生来说,既要看到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就业挑战,更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正确认识自我。对高校来说,要深入挖掘更多就业资源、拓展就业空间,从人才培养到就业各个环节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记者 佘颖)
本文转载自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欢迎光临 教育改变生活 (http://bbs.goldoar.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