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系统设计一、系统设计的任务与原则1、系统设计的任务 1、功能结构设计 2、代码设计 3、数据库设计 4、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2、系统设计的原则1、系统性原则 2、灵活性及可维护性原则 3、可靠性原则 4、经济性原则 二、系统功能结构设计1、模块和模块化设计1、模块和模块化 一个模块应具备4个要素:输入和输出、处理功能、内部数据、程序代码。 2、模块结构图 (1)模块 (2)调用(只允许上层模块调用下层模块,不允许下层模块调用上层模块) (3)数据信息 (4)控制信息 (5)转接符号 2、模块结构图和功能设计1、数据流程图导出初始模块结构图 (1)确定图中导出类型 (2)按事务型导出分析(束状结构) (3)按变换型导出分析(输入、处理、输出线形结构) (4)完成合并,给出完整的模块结构图。 2、功能结构设计 思路:以数据流程图为依据,从上层开始层层分解,直到一个抽象具体化为止。产生一个功能从属关系的“功能结构图”即功能模块。 3、设计优化的原则1、模块的独立性 (1)耦合性:指多个模块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主要是从模块外部考察模块的独立性(耦合越低,系统独立性越强); (2)内聚性:指功能模块内部之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主要是从模块内部来考察模块的独立性(内聚性越高,系统独立性越强)。 2、模块的大小:尽量降低设计复杂性,提高程序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3、扇入与扇出(应较高扇出、较低扇入) (1)扇出:模块直接调用其他模块的个数; (2)扇入:直接调用该模块的模块个数。 4、作用范围与控制范围:指所有受这个判断影响的模块。 三、代码设计1、代码设计的主要功能1、帮助对数据进行鉴别和使用。 2、便于数据管理。提高效率。 3、提高孙书记的全局一致性。 2、代码的种类1、顺序码; 2、区间码:层次码、十进制码、特征码; 3、助记码。 3、代码的校验4、代码设计的原则唯一性、标准化、合理性、可扩充性、适用性、简洁性、系统性。 四、数据库设计1、用户需求分析1、数据要求 2、处理要求 3、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 2、概念结构设计1、先根据系统分析结果设计各个局部E-R图; 2、再将局部E-R图集成为总体E-R图。 3、逻辑结构设计主要任务:是将概念结构E-R图转换为数据模型。 1、E-R图转换为关系数据模型 2、数据模型的规范化 (1)数据项不可分割 (2)主码唯一性。 (3)非主码不依赖于其他的非主码。 3、设计数据视图。 4、物理结构设计5、数据库实施、运行与维护五、输入/输出设计1、输出设计1、输出类型设计 2、输出内容设计 3、输出格式设计 4、输出方式选择 2、输入设计1、输入原则 (1)输入量小 (2)输入简便 (3)数据转换少 (4)数据尽早检验和自动检验 2、输入内容设计 3、输入格式设计 4、输入方式设计 输入数据校验 3、人机对话设计1、人机对话设计的考虑因素 (1)以用户需要为先 (2)实质是信息交换 (3)友好性强 2、人机对话设计的基本类型 (1)菜单式 (2)命令式 (3)填表式 (4)应答式 六、物理配置方案设计1、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的依据1、系统的吞吐量 2、系统的响应时间 3、系统的可靠性 4、系统的处理方式 5、系统的地域范围 6、系统的数据管理方式 2、系统工作模式设计1、集中式系统 2、分布式系统 (1)C/S(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客户机为前台,服务器为后台,协同执行一个应用程序任务。 (2)B/S(浏览器/Web服务器)模式:克服了C/S客户端多种程序所带来的数据不一致等缺陷。 (3)小型地域型企业采用C/S,广域跨国等公司采用B/S。 3、计算机硬件设计4、计算机软件设计1、操作系统 2、数据库管理系统 3、开发工具 5、计算机网络设计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网络逻辑结构设计 3、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 6、物理配置方案举例七、系统设计说明书1、功能结构设计2、代码设计3、数据库设计4、输入/输出设计5、物理系统配置方案设计6、系统实施方案及说明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