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导入(5分钟)
1. 展示生活场景:展示计算机中文件管理的界面截图,如Windows资源管理器或Linux文件目录结构,提问学生“我们在计算机中存储和查找文件时,背后的操作系统是如何管理这些文件的呢?”引导学生思考文件系统的作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回顾:简要回顾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如进程管理、存储管理等,强调文件系统作为操作系统中管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功能模块相互协作,为用户提供高效的文件管理服务。
(二)知识讲解(30分钟)
1. 文件管理的基本概念(5分钟)
文件和文件系统的定义:讲解文件是一组带标识的、在逻辑上有完整意义的信息项序列,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中统一管理信息资源的软件。通过举例,如一篇文档、一张图片等,帮助学生理解文件的概念;以图书馆的图书管理系统类比文件系统,图书馆的管理员(文件系统)负责管理图书(文件)的存放、借阅等,使学生对文件系统有更直观的认识。
文件系统的功能:详细介绍文件系统的七大功能,包括统一管理文件存储空间、实现按名存取、实现文件信息共享与保护、提供方便使用的接口、系统维护与提供信息、保持执行效率、提供I/O统一接口。结合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机的场景,如保存和打开文件、共享文件等,解释每个功能的具体含义和作用,让学生明白文件系统在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桥梁作用。外存储设备和文件存取方法:介绍外存储设备由驱动部分和存储介质组成,常见的存储介质有磁带、磁盘、光盘、闪存等。讲解文件常用的存取方法为顺序存取和随机存取,结合不同存储介质的特点,分析两种存取方法的适用场景。例如,磁带适合顺序存取,因为磁带是线性存储,顺序读取效率高;磁盘则更适合随机存取,因为可以快速定位到指定位置。
文件分类:讲解文件按性质和用途可分为系统文件、库函数文件、用户文件;按组织形式可分为普通文件、目录文件、特殊文件;还可以按保护方式、信息流向、存放时限、介质类型等进行分类。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文件的特点和区别,以及分类的目的是提高系统管理效率和用户界面友好性。
2. 文件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7分钟)
设计文件逻辑结构的原则:讲解设计文件逻辑结构应遵循易于操作、查找快捷、修改方便、空间紧凑的原则。以文本文件为例,若逻辑结构设计合理,用户在编辑和查找内容时会更加高效,且占用较少的存储空间。
文件的逻辑结构:介绍文件的逻辑结构是用户所看到的文件组织形式,分为无结构的字符流式文件、定长记录文件和不定长记录文件构成的记录树。通过实例,如一个简单的文本文件(字符流式文件)、数据库中的表格(定长记录文件),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逻辑结构文件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文件的物理结构:讲解文件的物理结构是指文件在物理存储器上的存储方式,常用的有顺序结构、链接结构和索引结构。详细介绍顺序结构的原理,即逻辑上连续的文件信息存放在连续编号的物理块中,通过图示展示其优点是存取速度快,支持顺序和随机存取,但缺点是可能产生碎片,不利于文件动态扩充。以连续存放的视频文件为例,说明顺序结构的特点。讲解链接结构的原理,即每个文件构造磁盘块的链表,分析其优点是解决了碎片问题,有利于文件动态扩充,但存取速度慢,不适于随机存取,且存在可靠性问题。通过FAT文件系统的例子,进一步说明链接结构的实现方式。介绍索引结构的原理,即把物理盘块指针集中存放在索引表中,分析其优点是既适于顺序存取,也适用于随机存取,能满足文件动态增长和插入删除的要求,但缺点是会增加寻道次数和索引表的存储空间开销。以大型数据库文件为例,说明索引结构的应用。对比三种物理结构的优缺点,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文件物理结构。
3. 文件目录(7分钟)
文件控制块和目录项:讲解文件控制块(FCB)是系统为管理文件设置的数据结构,是文件存在的标志,记录了系统管理文件所需的全部信息,如文件名、文件地址、文件长度等。介绍目录项是将文件控制块做成定长数据结构的记录,存放在目录文件中。通过实际文件的属性查
看,让学生了解文件控制块中包含的信息。
文件目录结构:讲解文件目录是实现用户按名存取文件的手段,介绍一级目录结构是在系统中设置一张线性目录表,包含所有文件的FCB,但存在命名冲突和检索速度慢的问题。以早期简单的文件管理系统为例,说明一级目录结构的局限性。介绍二级目录结构是为克服一级目录的缺点而改进的,将目录分为主目录和用户目录,提高了检索速度和解决了命名冲突问题。通过图示,详细讲解二级目录结构的工作原理。
介绍多级目录结构(树型目录结构)是将二级目录的层次关系推广而来,具有层次清楚、解决文件重名问题、查找搜索速度快的优点,目前大多数操作系统都采用这种结构。以UNIX操作系统的目录树为例,让学生熟悉多级目录结构的组织方式和查找过程。
当前目录与目录检索:讲解当前目录(工作目录)的概念,用户可随意更改当前目录,在访问文件时,系统按名寻找目录项。介绍目录检索的两种方法:全路径名和相对路径,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这两种路径进行文件查找。
目录项分解法和文件目录的实现:讲解目录项分解法是将目录项分为符号目录项和基本目录项,以提高目录检索效率。介绍UNIX和FAT文件系统中文件目录的实现方式,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操作系统中文件目录的存储和查找机制。
4. 文件存储空间管理(5分钟)
位示图:讲解位示图法利用二进制位反映磁盘空间的分配使用情况,每一位对应一个物理块,0表示空闲,1表示已分配。通过图示详细介绍位示图的结构和查找空闲块的方法,分析其优点是描述能力强、占用空间小、查找方便,适用于各种文件物理结构的文件系统。
空闲块表:介绍空闲块表专门记录外存储器全部空闲的物理块,包括首空闲块号和空闲块个数,特别适合顺序结构的文件系统。通过实例,演示如何使用空闲块表进行磁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
空闲块链表:讲解空闲块链表是将所有空闲物理块连成一个链表,用空闲块首指针指向第一个空闲块,每个空闲块包含指向下一个空闲块的指针。分析其优点是简单直观,但查找效率较低。
空闲块成组链接法:以UNIX系统为例,详细介绍空闲块成组链接法的原理和分配回收算法。通过逐步讲解算法步骤,结合图示,让学生理解
这种方法如何有效地管理磁盘空闲空间。
5. 实现文件系统的表目(2分钟)
系统打开文件表:讲解系统打开文件表用于保存已打开文件的FCB,还包含共享计数、修改标志等信息。通过图示,说明共享计数和修改标志的作用,如共享计数用于记录同时打开同一个文件的进程数,修改标志用于判断文件关闭时是否需要写回磁盘。
用户打开文件表:介绍每个进程都有一个用户打开文件表,以UNIX为例,讲解其包含的内容,如文件描述符、打开方式、读写指针、系统打开文件表入口等。通过图示,展示系统打开文件表和用户打开文件表之间的关系,即用户打开文件表指向系统打开文件表,多个进程共享同一个文件时,多个用户打开文件表目对应系统打开文件表的同一入口。
6. 文件及文件目录的操作(2分钟)
文件操作:讲解典型的文件操作,如建立文件、打开文件、读文件、写文件、关闭文件、删除文件、指针定位等。详细介绍每个操作的系统调用格式和系统主要完成的工作,通过实际编程示例或命令行操作演示,让学生了解文件操作的具体过程和应用场景。
目录操作:介绍对目录的常见操作,如创建目录、删除目录、打开目录、关闭目录、读取目录、重命名目录、链接文件、解除链接等。讲解每个操作在不同系统中的实现方式和注意事项,如删除目录时只有当目录为空时才能删除,链接技术可以在多个目录中出现同一文件等。
7. 文件系统的性能(1分钟)
磁盘高速缓存:讲解磁盘高速缓存是提高文件系统性能的一种技术,介绍记录的成组和分解操作。通过实例,说明记录成组是将若干逻辑记录合成一组存放于一个物理块,减少磁盘I/O次数;记录分解则是从一组逻辑记录中分离出一个逻辑记录。
RAID技术:介绍RAID技术是为了解决磁盘速度慢和故障问题而提出的,讲解RAID的不同模式,如RAID0(块分布式存储)、RAID1(镜像存储)等,分析每种模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如RAID0适用于对读写速度要求高但对数据安全性要求较低的场景,RAID1则提供了数据冗余和高可靠性。
8. 文件共享、保护(1分钟)
文件共享:讲解文件共享的概念和好处,如节省存储空间、减少重复性劳动等。介绍文件共享的两种使用情况(可同时使用和不允许同时使用)和三种共享形式(由存取权限控制、分别用自己的读写指针、共享读写指针)。以多人协作编辑文档为例,说明不同共享形式的应用。
介绍在多级目录结构中,连接法是常用的实现文件共享的技术,通过两种连接方式实现文件共享。
文件存取控制:讲解文件系统为保护文件采用的方法,如建立副本、定时转储、规定文件的存取权限等。介绍规定用户使用文件权限的两种方法:采用树形目录结构和存取控制表。以UNIX系统为例,详细讲解存取控制矩阵、二级存取控制和UNIX中文件存取权限的管理方案,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权限管理确保文件的安全性。
(三)课堂讨论(5分钟)
1. 提出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讨论价值的问题,如“在一个大型企业的文件管理系统中,应该选择哪种文件物理结构和目录结构,为什么?”“如何在保证文件共享的同时,确保文件的安全性?”“对比不同的磁盘空间管理方法,分析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等。
2. 组织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参与讨论,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深入分析问题。
3. 总结点评: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认识,补充完善知识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件系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在讨论文件物理结构和目录结构选择时,引导学生考虑企业文件的规模、使用频率、数据安全性等因素;在讨论文件共享和安全时,帮助学生理解存取权限管理的重要性和实现方式。
(四)课堂总结(3分钟)
1. 知识回顾:结合PPT或板书,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包括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文件的逻辑和物理结构、文件目录、磁盘空间管理、文件及目录的操作、文件系统性能优化、文件共享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记忆。
2. 强调重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如文件物理结构的特点、目录检索的方法、磁盘空间管理算法、文件共享和保护的机制等,提醒学生在课后复习时重点关注。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和鼓励,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操作系统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五)课后作业(2分钟)
1. 书面作业: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完成PPT中的复习题,通过书面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加深对文件系统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例如,让学生分析给定场景下文件系统应采用的结构和管理方法,计算位示图中空闲块的数量,描述文件操作的具体步骤等。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操作系统中,进行文件和目录的创建、删除、移动、复制等操作,观察并记录操作过程和结果,分析操作过程中涉及的文件系统知识。或者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某一特定操作系统(如Windows或Linux)中文件系统的高级特性和优化方法,并撰写一篇简短的报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