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iwei970317 于 2019-9-10 17:36 编辑
三、「可选颜色」的调整对象
要理解「可选颜色」,首先就要理解「可选颜色」的调整对象,可选颜色一共提供了九种颜色供我们调整,分别为三原色:红色、绿色、蓝色,以及它们的补色:青色、洋红色、黄色,还有三种中性色:黑色、中性色、白色。而色彩调整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用到前六种颜色,所以我们这里着重讲解一下这六种颜色的调整对象。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常识,就是我们的数码照片是由一个个的像素构成的,而每一个像素其实就是一个色块儿(如下图所示),这个色块可以用一个RGB值表示的,因此我们在调整一张图像的时候,本质就是在调整每个像素的RGB值。
数码照片是由一个个像素构成的其次我们前面提到过,当我们看到一个RGB值的时候就可以大致判断它的色彩范围,例如RGB(80,200,160)这种颜色就是位于它最大发光量的颜色也就是绿色,以及最大发光色和次大发光色的混合色,也就是绿色和蓝色的混合色青色之间,所以这种颜色就是青绿色。
那么我们「可选颜色」正是基于这个规律来控制调整对象的。比如下面这张图:
在这张照片中天空的颜色与草地的颜色明显不同,基于我们的视觉经验,我们知道天空会受到蓝色调整,草地会受到绿色调整,但是如果我们对天空和草地进行RGB取值,我们可以发现天空的色彩基本都是B值最大、G值次之、R值最小:
天空的RGB值
同理,草地的色彩基本都是G值最大,R值次之:
草地的RGB值
基于我们前面讲到的结论,天空就主要是蓝色和青色,而草地主要是绿色和黄色,因此天空主要受到「可选颜色」中蓝色和青色的控制,草地主要受到可选颜色中绿色和黄色的控制。
这时候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一种颜色受到「可选颜色」的哪个颜色控制,取决于它的RGB值,它受到R、G、B三个数值中最大值对应色彩和最大值与中间值混合色的控制。
例如RGB(139,200,86)这种颜色必然只受到可选颜色中绿色(最大值G)和绿色与红色(最大值G与中间值R)的混合色黄色的控制。
基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到另外两个结论:一种颜色最多只会受到可选颜色中两种颜色的控制,不可能有第三种;同时同一种颜色肯定是受到三原色之一与其互补色之一的控制,不可能同时受到两种三原色或者两种互补色的控制。
四、「可选颜色」的变化规律
前面讲到了「可选颜色」的调整对象,也就是知道如果我们想调整一种颜色该选择什么选项,接下来我们讲解一下「可选颜色」的变化规律。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可选颜色下有四个选项:青色、洋红、黄色和黑色,我们主要讲解一下青色、洋红和黄色的变化原理,因为黑色主要是调整颜色的明度的,相对比较简单。
首先,第一个结论:当我们调整青色的时候,就是调整R值;当我们调整洋红时,就是调整G值;当我们调整黄色时,就是调整B值。 例如在下面这张照片中,我们选中黄色,然后调整青色,我们观察一下RGB值的变化:
原始RGB值 输出RGB值
RGB(135,168,61) RGB(170,168,61)
RGB(173,203,107) RGB(194,203,107)
RGB(116,148,39) RGB(155,148,39)
RGB(139,160,83) RGB(164,160,83)
这时候你会发现我们所有的RGB值只有R值发生了变化,G值和B值都没有发生变化。
同理如果我们依旧选中黄色,然后调整洋红,这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RGB值只有G值发生了变化,R值和B值都没有发生变化。
同理如果我们依旧选中黄色,然后调整黄色,这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RGB值只有B值发生了变化,R值和G值都没有发生变化。
那么具体R、G、B值是如何变化的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下:
当我们提高青色的时候,R值就减小;当我们降低青色的时候,R值就增大;
当我们提高洋红的时候,G值就减小;当我们降低洋红的时候,G值就增大;
当我们提高黄色的时候,B值就减小;当我们降低黄色的时候,B值就增大;
例如在下面这张照片中,我们把青色向左拉动,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R值都增加了:
当我们把青色向右拉动,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R值都减小了:
后面G值和B值的变化此处不再赘述,这就是「可选颜色」的基础变化规律,当然「可选颜色」还有一些细分的变化规律,例如R、G、B值的变化幅度;增加与减少的幅度分配等等,但最核心的规律就是上面两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