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教育改变生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7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课堂笔记精要_第四章(上)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212

帖子

7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9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7:3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难点都比较多。
重点有:商品货币、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价值规律、劳动力商品、资本的本质、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的实质后果、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难点有:货币的本质、劳动力商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积累的后果、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需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就是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商品经的类型:简单商品经济(即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2、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所以,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这种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所以,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4、 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两部分价值所构成的,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物化劳动又称过去的劳动)二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活劳动)。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能转移的价值量。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不能仅仅理解为直接进行生产操作的生产工人的体力劳动,而是既包括直接进行生产操作者的活劳动,也包括从事生产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简单劳动,也包括复杂劳动。这些劳动作为“总体工人”的劳动部分,都属于生产性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
5、商品的价值量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而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是商品的个别价值。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的。
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
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个别企业总是力求提高其劳动生产率。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产生和货币的本质
人们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并没有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要了解货币的产生和本质,必须了解价值表现形式的发展。(参见教材)
  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通过货币产生的过程也揭示出,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
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就使商品交换分解为卖(商品—货币)和买(货币—商品)两个过程。货币最初采取的是贵金属条块形式,逐渐产生了铸币,后来又产生了由国家发行的纸币。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过多,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就相应减少,这时就会发生纸币贬值和物价随之上涨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
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所谓私人劳动,就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意愿和利益所进行的,具有私人性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
  矛盾有两种表现:一是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二是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的部分则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3、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利或亏损的程度,从而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中的命运。)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常考,常以简答、论述题出现。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1)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这就意味着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价值量的决定;二是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但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首先,商品价格波动的中心是价值。其次,从较长期和全社会总体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相一致。)商品按照其价值进行交换,正是通过价格的波动而作为一种必然趋势得到实现的。
1、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是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忽视或否定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就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迟滞。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
     一般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
1)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便产生出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早期的商业起着小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商品的中介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新兴资产阶级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便采取暴力手段加速这两个条件的形成。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圈地运动”“羊吃人”)
  新兴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在海外推行殖民主义,掠夺殖民地的金银财富,贩卖奴隶,进行殖民贸易;在国内则大肆掠夺本国劳动人民,采取发行国债、增加税收、保护关税等手段,聚敛货币财富,从而积累起大量货币资本。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般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
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通过产业革命,一方面实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巩固与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完全胜利和最终确立。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1、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1)货币转化为资本
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和现实来看,资本最初都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作为货币的货币,只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起着媒介的作用,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由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然后再将商品卖出,换回更多的货币,实现了价值的增殖。二者有本质的区别。这个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m)。正是发生了这种价值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所以,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发生价值增殖其原因就在于,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劳动力成为商品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还原为生产出劳动者所消费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消费或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1)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家购买工人一天的劳动力,支付的是一天劳动力的价值,于是作为买者的资本家就取得劳动力一天的使用权。假定让工人再继续劳动4小时,这继续劳动的4小时就是工人为资本家所提供的无偿劳动,它为资本家创造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的形式采取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特殊形式,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通过这种雇佣劳动制度,资本家利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大量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价值的增殖。
3、资本的本质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1) 资本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由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剩余价值率。
(3)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m′表示剩余价值率,则m′=m/v。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M代表剩余价值量,则M=m/v×v=m′×v。可见,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二是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用更多工人,扩大剥削范围。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1、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2)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0   必要劳动       4    剩余劳动     8
     0   必要劳动       2    剩余劳动     8
  例如,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4小时, m′=4/4=100%。如果工作日长度不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至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到6小时,则m′=6/2=300%,剥削程度提高了两倍。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我们知道,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由于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影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也需要提高相关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上述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单位商品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的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率先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竞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日益成为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论述题出现。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资本的使命是进行价值增殖,因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必然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为了生产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分配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瓜分;资本主义的流通既是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又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消费也从属于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深刻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趋势。
三、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以后,如果把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自己的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出商品和剩余价值,而且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再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仍然要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并不全部用于自己的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由两方面原因所决定的。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是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资本积累的后果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
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意味着在全部资本中,可变资本所占比重日益减少,必然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有时还会绝对地减少。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的供给却日益绝对地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大量妇女和童工涌进工厂,大批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加入雇佣劳动队伍,同时人口的绝对数量从而劳动者的人数有时也会增加。
其结果,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失业人口,形成相对人口对剩。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来说而过剩,并不是人口的绝对过剩。相对过剩人口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第一,可以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第二,有利于资本家加强对工人的统治与剥削。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一方面,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创造社会财富的广大工人阶级,却只拥有社会财富的极少部分,遭受着失业和贫困的折磨,生活极不安定。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就是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必然产生两个对立的方面,即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严重社会危机的深刻经济根源。
3、 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论述题出现。
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使社会生产力从封建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获得迅速发展。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促进了生产规模进一步迅速扩大和产品数量的急剧增长,形成了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水平,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迅猛的发展。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客观上必然要求由整个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以便对社会化的生产按照社会需要由社会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并按照社会需要配置社会资源和分配劳动产品。这样,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的社会性质。但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却把社会化的生产力变成资本家高效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生产力,把已经社会化的生产过程由私人资本家按照追求剩余价值的一己私利进行控制和管理,把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已经社会化的劳动成果的大部分攫为己有,变成他们的私人财产。
  因而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表现。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私人资本家手中,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加剧。这个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表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严重束缚了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因而,用和生产社会化性质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沙发
发表于 2020-3-31 13:04:04 | 只看该作者
请问第四章的(二)在哪里?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EB前端

QQ|手机版|小黑屋|金桨网|助学堂  咨询请联系站长。

GMT+8, 2024-12-31 01:56 , Processed in 0.03856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