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版 13015《计算机系统原理》模拟试卷五-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 计算机中,实现指令的顺序执行、条件转移和无条件转移等操作的部件是( ) A. 运算器 B. 控制器 C. 存储器 D. 输入输出设备 答案:B。控制器负责指挥计算机各部件协调工作,通过对指令的译码和执行,实现指令的顺序执行、条件转移和无条件转移等操作,以控制程序的流程。 2. 以下关于计算机系统中 BIOS 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BIOS 是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B. BIOS 存储在 ROM 中 C. BIOS 负责初始化硬件设备 D. BIOS 是一种操作系统 答案:D。BIOS 是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存储在 ROM 中,在计算机开机时负责初始化硬件设备,为操作系统的启动做准备,它不是操作系统。 3. 若某计算机采用 32 位地址线,其最大可寻址空间为( ) A. 4GB B. 8GB C. 16GB D. 32GB 答案:A。根据地址线与寻址空间的关系,可寻址空间大小为 2 的地址线位数次方,32 位地址线对应的可寻址空间为 2^32 = 4GB。 4. 计算机系统中,用于实现内存与外存之间数据交换的技术是( ) A. 缓冲技术 B. 虚拟存储技术 C. 高速缓存技术 D. 通道技术 答案:B。虚拟存储技术利用外存空间扩充内存,实现内存与外存之间的数据交换,使得程序可以在比实际内存更大的地址空间中运行。 5. 以下哪种数据结构常用于操作系统的进程调度( ) A. 栈 B. 队列 C. 链表 D. 二叉树 答案:B。进程调度中常使用队列来管理就绪进程,按照一定的调度算法从队列中选取进程分配 CPU 资源,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就是基于队列实现的。 6. 计算机系统中,中断向量表存放的是( ) A. 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 B. 中断请求信号 C. 中断屏蔽字 D. 中断优先级 答案:A。中断向量表中存储着各个中断源对应的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当 CPU 响应中断时,通过中断向量表找到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入口。 7. 以下关于计算机系统中 Cache 替换算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随机替换算法是最有效的算法 B. 最近最少使用(LRU)算法是将最近最久未使用的 Cache 块替换出去 C. 先进先出(FIFO)算法是将最近使用的 Cache 块替换出去 D. 最优替换算法在实际中广泛应用 答案:B。LRU 算法根据 Cache 块的使用时间来判断,将最近最久未使用的 Cache 块替换出去;随机替换算法随机性大,不一定是最有效算法;FIFO 算法是将最先进入 Cache 的块替换出去;最优替换算法虽然理论上性能最佳,但由于无法预知未来访问情况,实际中难以应用。 8. 计算机系统中,数据传输的控制方式中,数据传输效率最高的是( ) A. 程序查询方式 B. 中断方式 C. DMA 方式 D. 通道方式 答案:D。通道方式具有独立的处理 I/O 操作的能力,能成组地进行数据传输,减少 CPU 干预,数据传输效率最高;程序查询方式 CPU 需不断查询 I/O 设备状态,效率低;中断方式比程序查询方式效率高,但仍需 CPU 频繁中断处理;DMA 方式虽能直接访问内存,但与通道方式相比,在数据传输的自主性和效率上稍逊一筹。 9. 计算机执行指令时,操作数的地址存放在寄存器中的寻址方式是( ) A. 直接寻址 B. 寄存器间接寻址 C. 寄存器寻址 D. 立即寻址 答案:B。寄存器间接寻址中,操作数的地址存放在寄存器中,CPU 通过寄存器中的地址去内存中读取操作数;直接寻址是操作数地址直接在指令中给出;寄存器寻址是操作数直接存放在寄存器中;立即寻址是操作数直接包含在指令中。 10. 以下关于计算机系统中流水线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流水线技术可以提高指令执行速度 B. 流水线技术会增加硬件复杂度 C. 流水线技术可以消除数据相关问题 D. 流水线技术需要各阶段时间尽量相等 答案:C。流水线技术通过重叠执行指令提高指令执行速度,但会增加硬件复杂度,为保证流水线高效运行,需要各阶段时间尽量相等;然而流水线技术并不能消除数据相关问题,只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如数据旁路、暂停流水线等)来减少数据相关对流水线性能的影响。 11. 计算机系统中,用于存储当前运行程序的指令和数据的是( ) A. 硬盘 B. 内存 C. 光盘 D. U 盘 答案:B。内存用于存储当前正在运行程序的指令和数据,能与 CPU 快速进行数据交换,满足程序运行时对数据的即时访问需求;硬盘、光盘、U 盘等外存用于长期存储数据,程序运行时需先将数据调入内存。 12. 操作系统中,进程的基本状态转换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就绪态到运行态 B. 运行态到就绪态 C. 阻塞态到运行态 D. 运行态到阻塞态 答案:C。进程从就绪态被调度程序选中后进入运行态;运行态的进程时间片用完或被更高优先级进程抢占会进入就绪态;运行态的进程因等待某事件会进入阻塞态;而阻塞态的进程需要先进入就绪态,等待被调度才能进入运行态,不能直接从阻塞态到运行态。 13. 计算机系统中,用于管理文件的目录结构通常采用( ) A. 线性结构 B. 树形结构 C. 图结构 D. 散列结构 答案:B。树形结构层次分明,便于文件的分类管理和查找,是操作系统中常用的文件目录结构;线性结构查找效率低,不适合大规模文件管理;图结构过于复杂,一般不用于文件目录管理;散列结构主要用于快速查找,在文件目录管理中不常用。 14. 以下关于计算机系统中数据校验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奇偶校验码可以检测并纠正一位错误 B. 海明码只能检测错误 C. CRC 码可以检测并纠正多位错误 D. 海明码可以检测并纠正一位错误 答案:D。奇偶校验码只能检测一位错误,无法纠正错误;海明码可以检测并纠正一位错误;CRC 码主要用于检测错误,一般不能纠正多位错误。 15. 计算机系统中,用于实现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通信的接口是( ) A. 数据总线 B. 地址总线 C. 控制总线 D. I/O 接口 答案:D。I/O 接口是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通信的桥梁,负责数据传输、信号转换、设备控制等功能;数据总线用于传输数据,地址总线用于传输地址信息,控制总线用于传输控制信号,它们是计算机内部各部件之间通信的通道,不是计算机与外部设备通信的接口。 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 计算机中,将十进制数 25 转换为二进制数是______。 答案:11001。计算方法为 25 除以 2 取余数,逆向排列得到 11001。 2. 计算机系统中,用于存储中间运算结果的寄存器是______。 答案:累加器(ACC) 3. 内存中,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与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相比,______的速度更快。 答案:SRAM 4. 计算机系统中,将汇编语言源程序翻译为机器语言目标程序的过程称为______。 答案:汇编 5. 进程调度算法中,______算法是按照进程的预计运行时间来分配 CPU 时间。 答案:短作业优先(SJF) 6. 计算机系统中,磁盘的访问时间包括寻道时间、旋转延迟时间和______。 答案:数据传输时间 7. 中断处理过程中,CPU 在响应中断后,会根据______找到对应的中断服务程序入口。 答案:中断向量表 8. 存储管理中,页面置换算法的目标是减少______的发生次数。 答案:缺页中断 9. 计算机系统中,数据传输的控制方式有程序查询方式、中断方式、DMA 方式和______。 答案:通道方式 10. 计算机系统中,用于连接多个设备并实现数据传输的公共通信线路称为______。 答案:总线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 简述计算机系统中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参考答案:运算器是计算机进行数据运算的部件,主要由算术逻辑单元(ALU)、累加器(ACC)、数据寄存器、状态寄存器等组成。工作时,首先数据从内存或寄存器中读取到数据寄存器(2 分),操作数在 ALU 中根据指令的操作码进行相应的算术运算(如加、减、乘、除)或逻辑运算(如与、或、非、异或)(4 分)。运算结果暂存于累加器中(2 分),同时状态寄存器会记录运算结果的状态信息,如是否溢出、是否为零等(2 分) ,这些状态信息可用于后续指令的判断和执行。 2. 说明计算机系统中虚拟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及优点。 参考答案: • 工作原理:虚拟存储器利用外存空间扩充内存,将内存和外存有机结合。采用请求分页或请求分段存储管理方式,程序运行时,只将当前需要的部分页面或段调入内存(4 分)。当访问的页面或段不在内存时,产生缺页中断或缺段中断,操作系统从外存中调入相应的页面或段到内存(3 分)。 • 优点:扩大了程序可使用的地址空间,使程序能够在比实际内存更大的空间中运行;提高了内存利用率,避免了因内存不足导致程序无法运行的情况;多个程序可以共享内存资源,提高了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3 分)。 1. 简述计算机系统中 I/O 设备的分类及特点。 参考答案: • 输入设备:用于向计算机输入数据和指令,如键盘、鼠标、扫描仪等(2 分)。特点是将外部的信息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据(2 分)。 • 输出设备:用于输出计算机处理的结果,如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2 分)。特点是将计算机处理后的二进制数据转换为人们能够感知的形式,如文字、图像、声音等(2 分)。 • 存储设备:兼具输入和输出功能,如磁盘、光盘、U 盘等(1 分)。可读取存储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也可将计算机的数据存储到设备中(1 分)。 四、论述题(20 分)论述计算机系统中总线的分类、功能及性能指标,并分析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1. 总线的分类: ◦ 数据总线:用于在 CPU、内存和 I/O 设备之间传输数据,其宽度决定了一次能传输的数据位数(3 分)。 ◦ 地址总线:用于传输内存地址信息,指明数据在内存中的存储位置,地址总线的位数决定了计算机的最大寻址空间(3 分)。 ◦ 控制总线:用于传输控制信号,协调各部件之间的工作,如 CPU 对内存和 I/O 设备的读 / 写控制等(3 分)。 2. 总线的功能:总线是计算机系统中连接各个部件的公共通信线路,实现了各部件之间的数据传输、地址传递和控制信号传输,使计算机各部件能够协同工作,完成各种任务(4 分)。 3. 总线的性能指标: ◦ 带宽:指单位时间内总线上可传输的数据量,通常用 MB/s 或 GB/s 表示,带宽越高,数据传输速度越快(2 分)。 ◦ 位宽:数据总线的位数,位宽越大,一次能传输的数据量越多(2 分)。 ◦ 工作频率:总线的时钟频率,工作频率越高,总线传输数据的速度越快(2 分)。 4. 总线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性:总线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性能直接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能。高效的总线能够快速传输数据和控制信号,使 CPU、内存和 I/O 设备之间能够高效协作,提高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速度和处理能力;若总线性能不佳,会成为系统性能瓶颈,限制计算机系统的发展(1 分)。
|